《我的熱河趣事》所選散文,可視為作者一生的精神自傳,藝術留白地書寫了人生重要階段的概貌——兒童少年時期在天津,青年時代到河北承德插隊,后考入大學,最終返回“熱河”承德,成為一名為這片土地筆耕的作家。作者在獨特的生活經歷中,練就了扎實的現實主義筆力,為讀者留下北方生活的民間史。 《我的熱河趣事》為“小說家的散文”系列之一。
何申(1951—2020),作家,生于天津。曾任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,承德日報社原社長,被稱為河北文壇“三駕馬車”之一。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,著有長篇小說《梨花灣的女人》《青松嶺后傳》等五部,中短篇小說《年前年后》《信訪辦主任》等一百多篇,散文集《熱河一夢》《千年醉一回》等多部,影視作品《一村之長》《男戶長李三貴》等多部。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、莊重文文學獎,以及《人民文學》優秀作品特別獎等多種獎項。
輯一
我在天津的日子
黃家花園舊事
輯二
插隊舊事
鄉間鬧事
“公社”記憶
山鄉記憶
縣城記憶
老赫的鄉村
輯三
我的熱河趣事
“河大”舊事
廟前“耕讀”往事
我在1978年前后
古城文人情
輯四
為避暑山莊作賦
“熱河”碧空
吃“派飯”
《年前年后》的往事
花樓溝遐想
“紅薯當家”的往事
為“詩上莊”作賦
同齡人的選擇
老城開蒙
我在天津老城里生活到八歲半,這期間念了小學一年級。那時沒有學前教育,就是一伙頑童可胡同可大街玩瘋后,家長說可不行了,趕緊上學收收性兒。領到學校報名,老師說從1數到100。這對我太簡單了。人家看看我的大腦袋說:不笨,行啦。我就成了小學生。
南馬路小學。臨街一堵青磚墻,一個拱門,長條院,平房,很簡陋。旁邊的大樓好氣派,課間和倆同學過去看,還有扛槍站崗的,喊小孩一邊去??创笈谱?,法院,審犯人的,快跑?;厝ソ淌议T都關了,老師發怒:回家去吧!那好吧,得聽老師的話,拎著小書包真回家了。我媽問怎么這么早放學,我說是今天我最早。張娘的女兒小榮和我一個班,比我懂事多了,放學回來喊:何娘,他是讓老師攆回來的!我說是老師讓我回來的。
老城里的胡同太多了,從解元里到南馬路且得拐來繞去。于是就鍛煉了記路的能力,以至日后到一個生地方,只要走過去,我就能找回來。特別是到國外,語言文字都不行,一個人上街,不走太遠,就不會迷路。
那個時候小學課程簡單,說實話,老城里的小學更簡單,無非學生字講加減法。別看我一時弄不清是“攆”還是“讓”,但這點功課對我純屬小菜一碟。我愛看書,拿張報紙磕磕絆絆能念不少標題。我家胡同對面的胡同里有個小人書鋪,這對我的吸引力與今天孩子上網吧相同??煽葱∪藭X,沒錢了,掌柜的想買點什么,又出不去,我就幫他買。他挺喜歡我,就免費讓我多看幾本。我愛看古時候打仗和俠客的,看不懂也看。那些小人書紙很薄,是木版印刷的,人形大,文字就在圖中人物的嘴邊引出的方框里:一員大將被綁,旁邊坐著的人頭上的方框里寫“你降也不降?”大將的方框里寫“要殺便殺,不必啰唆”。這是文字少的。一般有女子一出現,往往是密密麻麻一滿框字??磥磉€是女人愛說。
院里的張娘李娘都愛說,我媽話少。東門里有家小電影院,她們三人去看《秦香蓮》,評劇,小白玉霜演的,帶了我去。進去張娘就開說,嗓門又大,李娘也不示弱,說著倆人就爭論這秦香蓮該不該去京城找陳世美。張娘剛強,說要我就自己帶孩子過;李娘說憑什么,就該找。說得前面人扭頭喊:聽你們的還是聽人家的。后來等秦香蓮一唱“三年前,你為趕考奔京路,臨行時,我千言萬語……”冬哥春妹再一叫爹、娘,她們全啞巴了。
過一會兒再看我身邊這三個女人,那眼淚嘩嘩流呀流。張娘干凈,掏手帕擦了又擦;李娘邋遢,摸一把鼻涕就往地下甩;我媽性格剛強,也哭。我都顧不上看電影,凈看她們了。
在城里小學那一年,我好像沒學到什么。外面的世界太精彩,小小的校園,滿足不了我的好奇。南市、估衣街、鳥市我要去,大姐二姐的單位我要瞅瞅,四姐五姐去同學家,也帶我。去了一看,深宅大院老先生,一說這是同學的老弟弟,還就愛和我說話。我天生不怕生人,知道點什么還愛說出來,老先生一夸這孩子真聰明,我姐趕忙拉我走,怕我得意忘形,再說出些著三不著四的話。
古來孩童正宗的開蒙,多是從念《三字經》《百家姓》開始。我們那個年代,那些東西都成了糟粕,日后紅太陽打頭的課本還沒來到,我們學的就是“大小多少人口馬牛羊”,實在沒什么意思。9月1日開學,10月1日到東馬路看游行,游行的人都拿個三角小彩旗,一舉一舉的。游行隊伍快散時,有人就把小旗給了路邊的四五歲的小孩。我們雖然也在小孩之列,但不可愛,沒人給。不給沒關系,看準這一行是青年女工,齊喊著“阿姨好”,一群狼似的撲過去,沒等她們反應過來,搶了旗就跑。當然,人家也沒說不給。又上課了,老師問國慶節都干什么了,我也舉手,舉得胳膊都酸了,才叫我,我說:搶小旗去了。老師狠瞪一眼:坐下!
后來我和不少作家朋友聊天,發現我們小時候都不怎么受老師待見。我們多愛看閑書,愛胡思亂想,愛說話,愛看熱鬧,愛出風頭(即便表面低調,心里極想),而這些都是當作家所需要的。成天就愛關屋里做算術,長大了是陳景潤。作家莫言,別以為話少,是話太多了,才提醒自己“莫言”。
天津老城開蒙了我,不光認識了“大小多少”,更使我開始接觸社會,尤其感受了這個五彩繽紛內涵豐盈的津門故里,這一切,讓我終身受用。